跳到主要內容區
   

許玉敏

ImgDesc
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學生 許閔閔 撰
許玉敏老師現為國立金門大學語言與創意應用碩士學位學程合聘助理教授,早年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專攻華語文教學與中國學術思想。在中央大學博士期間,許老師以跨文化視野與數位人文方法切入華語教材設計,不斷磨練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能力,奠定了「學以致用」的研究基礎。

一、人文根基與數位轉化
「語言與科技融合的華語教學,是目前必然的趨勢。」許老師投入跨文化視野與數位人文的教材設計,堅持「理論—實作—反思」並重。許老師提到將會帶領學生使用科技輔助教學,例如運用 Promp,讓AI生成適合語言程度的學習材料,並讓學生從中培養辨識AI的價值與局限,培養「識 AI、用 AI、更超越 AI」的能力。這種結合理論深度與科技創新的教學養成,不僅讓語創所學生具備扎實的中文學術背景,也開啟了傳統華語文學系少有的數位轉化契機。

二、語創所學生的學習路徑像是一條縱深展開的地圖
在許玉敏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按照傳統教材複製教案,更是從理論出發,並結合理論進行教學設計與實作。在語創所的課程,學生會探討各種二語習得理論,並以此設計AI生成的教學活動。如果學生能夠清楚掌握學習者的階段與需求,就能根據理論撰寫精準的Prompt,同時針對AI產出的文本進行有效判斷與修正。同時老師也提醒,課堂訓練重點不在於單純學習工具操作,而是要學會用理論評估AI產出的價值。學生會練習從生成內容中發現問題,並用理論作為依據來調整和改寫,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專業判斷力。如此一來,學習路徑逐層展開,學生在不斷的設計—檢視—修正的循環中,精緻化自己的作品與教學策略。這一系列的學習和反思,正是讓學生體會「人」在教學中不可取代之處,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三、多元路徑與人的價值:語創所學生的專業成長與展望
語創所強調「理論—實作—創新」為培養核心,在課程與實踐中致力於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數位素養及跨領生的思辨能力、數位素養及跨領域整合力。畢業生可參與數位教材設計、AI輔助教學應用、遊戲化學習專案、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國際交流等多種專業領域,拓展職涯的多種可能。 面對新興科技變化,許玉敏老師希望學生能持續以「人的方向思考」為依據——將AI視為有幫助的教學工具,而非單純取代人的角色。她也強調「情感、價值與信念」依然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語創所致力於提供實務操作與人文關懷並重的環境,使學生除了技術應用外,更能反思並理解自身在教學及社會中的定位,發展屬於自己的專業特色。


1.個人資訊
職稱:助理教授
郵件:ymhsu@nqu.edu.tw
電話:082313410
2.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3.研究專長
華語文教學、中國學術思想
4.經歷
金門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教育部選送海外華語教師
5.學術成果
單篇論文
2020 〈《澎湖廳志》人物群體傳記研究〉,《澎湖研究第20屈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2019 〈初級俄羅斯學習者華語韻母學習之研究〉,《應華學報》第二十一期。
2017 〈從「精氣魂魄」探討朱熹「心」的概念〉,《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鵝湖出版社,頁157-192。ISBN:978-986-95474-0-6
2010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當代儒學研究》第9期。ISSN:1994-5760。
2010 〈從元代《大學》經疑類著作看元代科舉的影響〉,《視域與流變:第二屆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硏究生人文中央論壇論文集》,ISBN:9789860241181。
研討會
2019 試論俄羅斯初級漢語教材詞彙選用及排序,文藻外語大學第十一屆古典與現代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 元代應舉作品之題例探討元代士人閱讀《中庸》之重點轉移,第二屆青年儒學會議,台中。
2008 許衡明德思想研究──從〈大學直解〉談起,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學生論文研討會,桃園。
2006 法藏「頓教」思想研究,第十七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台北。
2006 孟子中庸通書誠字義試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論文發表會,桃園。
2006 尹鑴格物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討會,桃園。  

許玉敏老師主持活動
演講
【研討會】2024歐亞跨文化交流和語言教學策略研討會
專題
郭宸君、林佳欣-「2013-2023華語新聞閱讀本
黃昱婷、盧慧娟、郭家甄 -「桌遊教學習得華語之成效研究—以金門大學外籍生為例 」
劉盧冰、張裕恆、蒙婉嵐 -「以KANO的二維品質模式觀點探討國立金門大學境外生教育品質 」與鄭大行老師共同指導
沈欣誼、莊桂茵、韋昀琪 -「浯島之旅-從VR探索後浦小鎮開始 —VR辅助華語教學之應用與成效 」

實習
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許玉敏前往越南訪視教學實習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