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學生 許閔閔 撰
許玉敏老師現為國立金門大學語言與創意應用碩士學位學程合聘助理教授,早年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專攻華語文教學與中國學術思想。在中央大學博士期間,許老師以跨文化視野與數位人文方法切入華語教材設計,不斷磨練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能力,奠定了「學以致用」的研究基礎。
一、人文根基與數位轉化
「語言與科技融合的華語教學,是目前必然的趨勢。」許老師投入跨文化視野與數位人文的教材設計,堅持「理論—實作—反思」並重。許老師提到將會帶領學生使用科技輔助教學,例如運用 Promp,讓AI生成適合語言程度的學習材料,並讓學生從中培養辨識AI的價值與局限,培養「識 AI、用 AI、更超越 AI」的能力。這種結合理論深度與科技創新的教學養成,不僅讓語創所學生具備扎實的中文學術背景,也開啟了傳統華語文學系少有的數位轉化契機。
二、語創所學生的學習路徑像是一條縱深展開的地圖
在許玉敏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按照傳統教材複製教案,更是從理論出發,並結合理論進行教學設計與實作。在語創所的課程,學生會探討各種二語習得理論,並以此設計AI生成的教學活動。如果學生能夠清楚掌握學習者的階段與需求,就能根據理論撰寫精準的Prompt,同時針對AI產出的文本進行有效判斷與修正。同時老師也提醒,課堂訓練重點不在於單純學習工具操作,而是要學會用理論評估AI產出的價值。學生會練習從生成內容中發現問題,並用理論作為依據來調整和改寫,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專業判斷力。如此一來,學習路徑逐層展開,學生在不斷的設計—檢視—修正的循環中,精緻化自己的作品與教學策略。這一系列的學習和反思,正是讓學生體會「人」在教學中不可取代之處,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三、多元路徑與人的價值:語創所學生的專業成長與展望
語創所強調「理論—實作—創新」為培養核心,在課程與實踐中致力於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數位素養及跨領生的思辨能力、數位素養及跨領域整合力。畢業生可參與數位教材設計、AI輔助教學應用、遊戲化學習專案、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國際交流等多種專業領域,拓展職涯的多種可能。 面對新興科技變化,許玉敏老師希望學生能持續以「人的方向思考」為依據——將AI視為有幫助的教學工具,而非單純取代人的角色。她也強調「情感、價值與信念」依然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語創所致力於提供實務操作與人文關懷並重的環境,使學生除了技術應用外,更能反思並理解自身在教學及社會中的定位,發展屬於自己的專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