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與特色發展

 
本學位學程主要以培育上述語文與人文創意應用專業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因此,教學規畫乃配合教育部發展各校各系教學特色之政策,並考量未來臺灣語言教學、華語文教學及人文創意產業之需求為發展重點。據此,本學位學程課程規劃核心能力:
(一) 培養學生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能力,進行華語文教學、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
(二)培養學生在語文應用領域具有專業實踐及創意思維能力,進行華語文教學、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文學研究、文學創作、人文研究、人文應用等跨領域工作。
(三) 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數位工具及創新的語言教學技巧,進行華語文教學、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語言研究、數位人文、人文創意應用等跨領域工作。
(四) 強化學生對人文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使其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並能夠在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中展現敏銳的洞察力和應對能力。
(五) 強化學生在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中展現創新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並在創意產業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力。
(六) 培育學生具有比較和分析語言政策以及解決跨文化溝通和語言應用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應對語言、文化相關的社會問題。
(七) 強化學生對語言政策和文學發展的反思和批判能力,使其能夠理解語言和文學對社會的影響,並具有推動和引領相關領域發展的能力。
(八) 培育學生在語言和文學應用相關領域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夠獨立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創新性的研究觀點和成果,並對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九) 培養學生在語言和文學領域的管理能力和領導才能,使其能夠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語言應用相關的專案和團隊,並具備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有效溝通和協作的能力。

本院、系、所、學位學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掌握在地優勢
(一)華語文教學:本校擁有在地特色文化資源與地域條件優勢,在教育部鼓勵推行華語文中心政策指導下,設置華語文中心,招收境外國際學生,使國際生正式入讀本校各科系前,能充分學習並適應本國語文,入學後並能提供持續性華語教育輔導。本校雖處離島,但相較國內現有國立華語文系所如師範大學(都會型)、聯合大學(客家文化)、臺東大學(原住民文化)、東華大學(原住民文化)等,本校位處豐富人文、自然特色及觀光資源之地理優位,擁有獨特閩南風情教育資源,具有不同文化引力,供使外國語言學習生與僑生來校交換與就讀。
(二)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教育部(2020)的前瞻基礎建設-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2030雙語國家政策 (110至113年)中發佈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以「接軌國際、鏈結全球」為願景,培育全球公民、促進教育國際化及拓展全球交流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然而金門離島地區現階段仍未設立師培中心,為配合政府進行雙語教學,各國高中小學學校急需參與CLIL教學增能之相關專業成長的當務之急,而偏鄉任教之教師因與台灣城鄉差異的學生語文不同程度、學習情境、文化刺激與環境資源需求等因素進而調整、整合及應用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做到適性教學、差異化教學與有效教學之適性揚才,故本學位學程擬朝向提升並培育金門離島在職師資的雙語教學知能、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專業為發展目標之一。
目前本校與銘傳大學金門分部尚未設立相關領域之研究所,華語文教學、內容與語言整合,語言文化與文化創意應用相關人才為國際與國內市場所需,結合實務性語文教學,建構雙語文化溝通,跨文化交流、互攝、文化創造之研究與應用產業,本學位學程之成立結合語言與教學、文化創意與應用,發展本地學術研究與實務根基,豐富並深厚其人文內涵,期待金門作為古來「海濱鄒魯」,在今日亦能名符其實,語文與人文創意應用碩士學位學程成為金門人文教育與文化發展、深化的基地。
二、形成教學一貫性,完整培養本校優秀畢業生
本校華語文學系與應用英語學系,歷年來的畢業生為數可觀,益以華語文教學、CLIL、文化創意與應用,亦可廣納本校人文社會學院各科系對教學與文化有興趣之畢業生。本校人文相關研究所,具有獨特閩南文化學位學程,亦應發展一般性、較具普遍性語文與文化領域之碩士學位學程,方能延伸二系之教學與學習,建構符合本校學生需求的完整升學管道,使本校優秀畢業生延續有效學習,完成學位學程兼具學理與實務的深入課程,形成一貫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場域,裨利高完成度的培育教學與文化產業人才。
三、培育華教與跨學科語言整合教學人力資源/學程發展方向與重點在華教方面的發展方向與重點:(一)融合文化與語言教學:培訓學生不只掌握教授語言的技能,更要讓他們理解並體驗華語背後的文化。這包括傳統與當代的文化知識、價值觀、習俗、歷史背景等等。(二)創意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從當代的各種教學理論、教學法出發,發展更具創意的教學方法,以符合現代人的學習需求,使課程更加生動有趣。(三)技術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培訓學生熟悉並有效的使用各種數位教學工具,如互動軟件、語言學習應用、虛擬實境等等,以擴展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效果。(四)跨學科整合:培養學生具有跨學科思維,使他們能夠結合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進一步豐富華語教學的內容。(五)建立全球視野:由於華語的學習者遍佈全球,以培訓學生具備國際視野,了解不同地區學習者的背景與需求,並能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六)實地教學與實踐:設計並接洽各種實習機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教學場景中磨練自己,並將所學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教學能力。
再者,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外語能力合格認定之英語能力測驗如下: 托福(TOEFL iBT®)、外語能力測驗(FLPT)、劍橋大學英語能力認證 (Cambridge Main Suite)、國際英文語文測試(IELTS)、全民英語能力檢定(GEPT)、托福(TOEFL® ITP)、多益測驗(TOEIC®),英語能力認可之測驗高達七項,除了英語為國際語言,台灣的華語文教師應避免盲目移植國外經驗或未經轉化之華語文教學方式,以跨學科知識整合語言與環境知能,尤其是跨領域雙語環境,有助於培育華語文教學人才和華語文教與學的境教,本學位學程培育之華語文教師須具有高度英語水平的能力與英語口語翻譯表達能力。
四、整合學術與實務資源
大學學士階段之訓練為通才,進入碩士階段則為專才之培養,華語教學、文化創意與運用研究,具有相當實務要求。本學位學程將立基於產業實務基礎上,整合本校師資與學術資源,以期發展實用性強且發展性足的實務研究,從學術研究出發進而落實於實務與產業應用。

本院、系、所、學位學程與世界學術潮流之趨勢:

一、華語教學方面:全球以華語為母語的人士超過13億,以華語為第二外語的非母語人士有11.2億人口,聯合國也以華語為聯合國六種國際通用語言之一,華語是全球被廣泛使用的語言。為因應這股世界潮流所形成的龐大華語教學人力需求,教育部規劃研訂「國際華語教師能力指標」,整合「育、選、訓、用」四大環節之華語教師培育機制,作為未來改革「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與教育部選送對外教學人員培訓制度之重要依據,為華語教學訂立明確推動方向與標準,逐步完善華語教學組織、建立教學與學習系統資源。
二、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方面CLIL 教學包含認知(cognition)、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 以及文化(culture)。文化在外語學習中,是不可忽略議題,透過華語文教與學,認識他國不同文化,也自觀本土文化,在此情境脈絡下,加深對跨文化的興趣與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學習試著用英語思考,表達觀點,瞭解英語文的互動與傳播知識的方式,與不同文化視角的接觸,反思自身母語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進而理解與包容不同觀點,特別是國際視野的拓寬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跨學科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是一種基於外語能力的教學方法,早已在歐洲教育系統行之多年也中越來越受歡迎,也是體現「用語言來學習,學習使用語言」這句話,故本學位學程設立以強化CLIL知能為華語文教學人才所需的跨文化交際技能、文化敏感性以及英語溝通能力的未來趨勢。
三、新的教學、學習模式的研究與創發,結合數位教學與學習、線上課程,開發多元華語學習,也使得全球語言學習熱潮不斷攀昇,臺灣較諸國際具社會安全與民主自由的友善氛圍、便利發達的生活條件、健全醫療系統與軟硬體設施,正體字的書法美學,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寬和包容的多元文化等優勢,吸引眾多國際人士關注臺灣語言與文化,皆令臺灣對外華語與跨學科語言整合教學資源的需求孔急。同時,跨文化與溝通乃為豐富文化創意與應用之要件,而文化溝通、交攝的基礎又在於語言能力與文化認知的建構,本學位學程以語文傳承跨文化為理念,主題式跨學科教學創意思考,培養學生具跨文化溝通素養、融入不同文化的差異性的理解與尊重,促進多語文化人才專業培育及深化國際文化學術交流;同時強化學生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培育研究生堅定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尊重欣賞多元文化,提升國際移動力,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全球議題和國際情勢,整合跨域、跨語言、跨文化思維能力與創新思考能力之國際人才,培育多語文化創意學術研究的之專業人才。將人文創意實際應用於產業,為順應世界學術將人文應用於社會實踐、推動文明發展之潮流。